堪稱萬能的“袖珍坦克”!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

2022-07-17 08:46:08 神評論

17173 新聞導語

二戰期間,德國坦克制造的突出特點之一便是充分利用過時的戰車,包括那些退居二線的德國坦克部隊主力戰車。某輛坦克過時了并不意味著它會被報廢。一部分過時的坦克會被送往訓練單位,而一部分則會得到現代化改造。

二戰期間,德國坦克制造的突出特點之一便是充分利用過時的戰車,包括那些退居二線的德國坦克部隊主力戰車。某輛坦克過時了并不意味著它會被報廢。一部分過時的坦克會被送往訓練單位,而一部分則會得到現代化改造。過時的坦克,尤其是輕型坦克,經常被改裝成自走炮或工程車。這就是等待德國第一款量產坦克——I號坦克(PzI)的命運。I號坦克在二戰伊始便已過時。

小幅機械化步兵火炮

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德國步兵部隊裝備了各種各樣的火炮。除了反坦克炮和迫擊炮外,步兵還配備榴彈炮和所謂的“步兵炮”(Infanteriegeschütz)。按照參數(炮管長度、高仰角),這些火炮更接近榴彈炮,但卻被正式確定為團屬火炮。

蘇聯對繳獲的15 cm sIG 33進行測試,1942年

德國步兵使用兩種步兵火炮:輕型的7.5 cm leIG 18和重型的15 cm sIG 33。這門重炮的定位耐人尋味,因為任何其他軍隊都沒有使用過這種重炮。它的某些特性類似迫擊炮,這并不奇怪。sIG 33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敵人的防御工事。最初,該火炮由馱馬牽引,但后來出現了可以用火炮牽引車牽引的版本。兩者之間很容易區分:為了提高最高牽引速度,摩托化牽引版的車輪上有橡膠輪圈。

sIG 33的性能非常出色。它最大的缺點是,對于步兵火炮而言,它過于沉重:其重量高達1786公斤。重量問題可通過拖拉機(包括半履帶車)部分解決,但敵人不太可能讓拖拉機在戰場上暢通無阻地行駛。七名炮組成員需要合力才能勉強移動該火炮。此外,重型步兵炮有時不得不抵近射擊。這曾在1939年秋于波蘭發生。

機械化sIG 33的合理解決方案出現在1940年初。這并非對這種火炮進行自行化改造的第一次嘗試。sIG 33曾在蘇聯獲準以NM的名稱制造。蘇聯是首個提出在自走炮上搭載該火炮的國家。NM的俯仰機構被安裝在了SU-5上,這是一種使用T-26組件制造的自走炮。由此誕生的戰車被命名為SU-5-3。由于多種原因,它并沒有得到大規模生產。

而在德國,同樣的故事卻在朝著截然不同的發展。

安裝在無炮塔的Pz.Kpfw.I Ausf.B上的15 cm sIG 33(mot S)??煽吹皆摶鹋诩茉诤附又翐跄喟迳系募庸讨Ъ苌?。該火炮設置在駕駛員上方

1940年初,施潘道的??颂毓荆ˋltm?rkische Kettenfabrik)接到了在PzI Ausf.B底盤上開發自走炮的訂單。軍方選擇??颂夭⒎乔珊希喊?颂厥侨R茵金屬集團(Rheinmetall-Borsig AG)的子公司,該集團是sIG 33的開發商和生產商。

使用PzI Ausf.B的底盤也合乎邏輯。在波蘭戰役結束后,有大量此款坦克需要維修。這場戰役讓只配備機槍的坦克并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事實變得無可爭辯。比PzI Ausf.A更強大的引擎和更長的接地面讓PzI Ausf.B更適合作為自走炮的底盤。PzI Ausf.A則被改裝成了彈藥運輸車(共改造了51輛)。此外,有24輛PzI Ausf.A坦克被改裝成自行高炮,這款高炮被命名為2 cm Flak 38 auf Pz.Kpfw.I Ausf.A。這些自行高炮在什切青的斯托沃公司(St?wer)生產,其戰斗性能非常不可靠。

這輛自走炮的車組對他們的戰車進行了許多修改。他們加裝了一個臨時彈殼收集袋,并在炮臺中安裝了無線電裝置

在??颂厣a的該款自走炮有個很好記的名稱: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意思是安裝在PzI Ausf.B底盤上的15厘米機動sIG 33火炮)。但其設計同樣讓人詬病。它通常被稱為Sturmpanzer I(I號突擊炮)或Bison(野牛),但它名不副實。

??颂卦诮拥竭@個不同尋常的任務之后生產了一輛不一樣的戰車。對底盤的改造只是簡單地移除炮塔平臺。本應安裝的火炮俯仰機構應要求未得到安裝。該火炮只是簡單地按原樣被推到PzI Ausf.B底盤上,然后加以固定而已。由于sIG 33的軸距太寬,不得不搭在擋泥板上。由于擋泥板無法承受如此重量,工廠將其輪子接到了特殊的加固支架上。

為了防御步槍射擊,其正面和側面(部分)設置了防護罩。該自走炮的高度為2.7米,重量為8噸。在它誕生的那一刻,它便成為了二戰德國國防軍最高聳的履帶式戰車。它的車組乘員有七人,其中三人乘坐Sd.Kfz.10半履帶車跟隨,該半履帶車也被用作彈藥運輸車。該自走炮自身只攜帶少數炮彈(2-3枚)。它沒有無線電裝置。乘員只能使用便攜式無線電。

來自703摩托化重步兵炮連的第五輛自走炮,1940年6月。炮架上的銘文顯示,該自走炮的一名車組乘員于當年5月24日死亡

如此奇怪的設計并沒有被德軍指揮部否決。即便它的缺點明顯,卻有一優點:它提高了sIG 33的戰場機動性。1940年2月,一批共計38輛的該型自走炮制造完成。實際上,用“制造”一詞并不準確,因為根據相關通訊,??颂夭]有參與這個過程。這些自走炮很可能是在軍方車間完成了改造。

軍方為該型戰車組建了一種特殊部隊:摩托化重步兵炮連(s.IG.Kp(Mot.S))。根據編裝,每個炮連配備6輛自走炮。其中分三個排,每個排裝備2輛自走炮和4輛Sd.Kfz.10半履帶車。至1940年春,六個炮連組建完畢,分配情況如下:

  • 701機動重型步兵炮連- 第九坦克師

  • 702機動重型步兵炮連- 第一坦克師

  • 703機動重型步兵炮連- 第二坦克師

  • 704機動重型步兵炮連- 第五坦克師

  • 705機動重型步兵炮連- 第七坦克師

  • 706機動重型步兵炮連- 第十坦克師

在法國戰役開始時,所有六個炮連都已完成戰備。其在戰斗中的表現喜憂參半。一方面,其火炮的火力令人印象深刻。一發就能打垮一座房子。另一方面,它存在很多缺點。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由于體積大,很容易成為敵人的攻擊目標。幸虧這場戰役持續時間不長,否則該款新型自走炮會承受巨大損失。

PzI Ausf.B底盤的超載帶來了很多問題。在行軍中出現故障是家常便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該戰車的奇特設計在這時卻起到了作用。底盤搭載的重型火炮可以直接卸下,然后掛在底盤后面。武器運載車的概念可能就是在這里誕生的:一種可以安裝牽引式火炮的自行式底盤。

一輛名為“Alter Fritz”的被摧毀的自走炮,這是第703連的第一輛自走炮。奇怪的是,直至1941年春末,它依然在該部隊的裝備清單中

有三個炮連參與了對南斯拉夫的入侵:它們分別是第701、第703和第704連。一個月后,在入侵蘇聯期間,所有的自走炮都上了戰場。在這段時間里,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經常被用作坦克殲擊車。顯然這并非這些戰車的設計用途,不過卻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例如,第705連成功擊毀了兩輛坦克,而第702連也擊毀了幾輛。與在法國戰斗時一樣,sIG 33火炮大部分時間都在被牽引,而不是搭在底盤上。

某個炮連的第五輛戰車正在過浮橋,東線,1941年夏

盡管蘇聯戰場與法國戰場截然不同,但這些炮連的損失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高。第706炮連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于1942年初解散。其他炮連的戰斗時間要長得多。第702炮連于1942年12月解散,而其他炮連則是在1943年7月。截至當月底,第五坦克師仍有一輛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

伏羅希洛維茨拖拉機正在牽引一輛從第705炮連繳獲的自走炮。1942年冬

這種自走炮的諸多缺點并沒有讓德國軍方將它拒之門外。相反,對于一個近乎即興的設計而言,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已經相當不錯,這從其相對較長的服役時間就可以看出。同時,實戰經驗表明PzI并不適合此類任務。其底盤更適合其他自走炮。

萊茵和波西米亞的混合設計

輕型自走炮坦克殲擊車的概念是1920年代中期在德國誕生的。萊茵金屬生產的輕型牽引車自行火炮和輕型自行火炮便是其中的產物。由于設計缺陷和其他原因,該概念隨后被放棄。之后,在半履帶底盤上打造坦克殲擊車的想法誕生了。相關人員完成了原型車的制造,但研制工作沒能走多遠。

德軍的47 mm PUV vz.36,1941 年

1940年初,在全履帶式底盤上制造輕型坦克殲擊車的想法又出現了。原因很簡單:德國軍方發現其反坦克武器不足以對抗B1重型坦克(Char B1 bis)。德國的3.7 cm Pak穿透力不足,而88 mm Flak 18高射炮在戰場上的機動性太差。德國人在占領捷克后獲得的47 mm Skoda PUV vz.36火炮是相當不錯的收獲。

PUV vz.36能夠在一公里外擊穿55毫米/60度傾斜的裝甲。這足以在中距離對抗B1重型坦克。該火炮也有缺點:它比3.7 cm Pak重,且運輸速度受限于木制車輪。該火炮獲準裝備二戰德國國防軍,編號為4.7 cm Pak 36(t)。斯柯達公司(Skoda)繼續了生產,在1939年向其新客戶交付了200門火炮。這些火炮以及后來為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生產的型號,都配備了采用鋼輪圈和充氣輪胎的新車輪。

1940年春制造的132輛Panzerj?ger I之一

??颂剡€收到了在PzI Ausf.B底盤上制造坦克殲擊車的訂單。實驗原型車于1940年2月10日制造完成,后由元首親自檢驗。??颂匚锉M其用:炮塔平臺的頂部和后部被換成了一個開放式炮臺。與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不同,該坦克殲擊的炮臺是焊接的,而非鉚接。PUV vz.36的俯仰機構以及新的炮盾都安裝在炮臺內部。

該坦克的乘員增加到3人,戰斗艙有足夠的空間容納無線電裝置和84枚炮彈(其中74枚為穿甲彈)。其重量并沒有增加太多,僅增至6.4噸,這有助于保持其機動性。它的編號并不比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簡單,叫作4,7 cm Pak (t) (Sfl) auf Pz.Kpfw.I (Sd.Kfz.101) ohne Turm(意為安裝在沒有炮塔的PzI Ausf.B底盤上的4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該坦克殲擊車的設計比突擊型自走炮好上許多

在第一輛坦克殲擊車下線之前,德軍內部爆發了一場斗爭。一方面,坦克部隊想要這些新的坦克殲擊車,因為它們采用的是坦克的底盤。另一方面,步兵也需要高機動性的反坦克炮。最初,坦克部隊是勝利的一邊:在向元首展示的前一天,按計劃步兵部隊只獲得132輛中的10輛。然而,第二天一切都改變了:上層決定將所有的自走炮都歸入由步兵反坦克營組成的部隊。

這些計劃自然遭到了反對。2月20日,古德里安指出,步兵部隊會面臨備件和維修方面的問題。在他看來,將坦克殲擊車交給坦克部隊,將牽引式反坦克炮留給步兵更合乎邏輯。

在爭論中,這款戰車還被稱為Panzerj?ger或Panzerj?ger Pz.IB。后來,它才得到Panzerj?ger I的正式名稱。

Panzerj?ger I的戰斗艙。很難說它寬敞,但考慮到設計師所面對的困難,這已經算是能夠交代的了

Panzerj?ger I的生產是在??颂剡M行的。1940年3月計劃進行40輛的改造,4月再完成60輛,5月完成30輛。其間,克虜伯公司(Krupp)也參與制造了60套炮臺。在克虜伯的通訊中,這些戰車的編號為La.S.47。另外72副炮臺是在漢諾威的Deutsche Edelstahlwerke AG(DEW)制造的。斯柯達并沒有被排除在外,他們獲得了為該坦克殲擊車生產火炮的合同。

由三人組成的坦克殲擊車車組。車組乘員穿著坦克兵制服,而車長穿著步兵制服的情況并不罕見

根據1940年3月20日簽發的軍備局計劃,132輛Panzerj?ger I將按以下方式分配。分別負責彈藥和火炮的第一分部(Wa.Pruf 1)和第四分部(Wa.Pruf 4)各接收一輛。到4月1日,36輛戰車將列裝6個連,組成兩個坦克殲擊營。到5月1日,54輛自走炮將再組成三個營,到6月1日將再分派36輛。6輛備用。

實際上,只有第521坦克殲擊營的各炮連分別接到了6輛該型自走炮。該營是在1940年4月2日由一個牽引炮部隊改組而成。其他營的組成有所不同。第616、634和670營各有3個連,每連有9輛自走炮。到5月31日,另一個配備18輛自走炮的營組建完畢,外加一輛備用。實際上,最后兩輛自走炮在??颂赝A袅撕荛L時間。斯柯達向來經常出現延期交貨的情況。倒數第二輛Panzerj?ger I于1940年9月完工,而最后一輛則是到了1941年7月完工。

埋伏中的坦克殲擊車。Panzerj?ger I營里的車長們對其低矮的外形有各種見解

由于這些自行反坦克營成立得太倉促,導致車組乘員未能充分熟悉他們的戰車。盡管如此,Panzerj?ger I在1940年5月至6月的戰役中表現出色。該戰車的車身相當低,故障發生的頻率不像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那樣高,雖然存在一些備件問題,但很快就得到了解決。Panzerj?ger I證明了自己是對抗法國坦克和防御工事的有力武器。

一輛正在過橋的自走炮,法國,1940年春

當然,該自走炮也有其缺點。車組乘員抱怨車艙視野差,戰斗艙過于狹窄。彈藥容量不夠,而且高爆彈的比例增加到了50%。盡管存在這些缺點,Panzerj?ger I還是被認為是一種比牽引式火炮更強大的武器。

來自第605坦克殲擊營的第二批生產的Panzerj?ger I。該部隊的32號戰車被保存至今

這些結果帶來了又一批自走炮的生產訂單。1940年9月19日,軍方與克虜伯簽訂了70套炮臺的合同。第二批戰車的炮臺稍有不同,安裝了額外的側裝甲。

最初,??颂赜媱澰俅螌zI Ausf.B改造成Panzerj?ger I,但相關計劃在10月15日發生了變化。由于忙于生產StuG III Ausf.B,??颂卦谒古说乐煌瓿闪?0輛的改裝。道依茨公司(Kl?ckner-Humboldt-Deutz)作為被選廠商。這家公司(旗下有馬吉魯斯公司(Magirus))卻是因他們生產的卡車而聞名。盡管如此,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期間,軍方還是讓其負責將60輛坦克改裝成Panzerj?ger I。

這款新的坦克殲擊車被分配到第529和605營,各27輛。另一個接收這些戰車的部隊是隸屬武裝黨衛軍的一個由9輛Panzerj?ger I組成的連。其余的則被送往第900訓練旅。由于該旅于1941年7月參加了在蘇聯的戰斗,因此它不光只是一個訓練單位。

這輛自走炮在1941年被擊毀。從前裝甲的補丁來看,這并非第一次

除第605坦克殲擊營外,所有裝備了Panzerj?ger I的部隊都在東線作戰。這些部隊總是在承擔完全不合適其定位的任務。例如,第529營接到了更適合III號突擊炮(StuG III)完成的任務。坦克殲擊車的裝甲不如突擊炮,它們更加脆弱,所以損失慘重。Panzerj?ger I還受到了許多技術問題的困擾。問題通常都出在負重輪上,導致其無法幸存長途行軍。

被繳獲的第一批Panzerj?ger?I中的一輛,莫斯科,1943年夏

其47毫米火炮足以對抗蘇聯的T-34坦克。此外,1941年開始生產的Pz.Gr.40次口徑彈,讓這些坦克殲擊車也能夠對抗KV坦克。然而,還是有140輛Panzerj?ger I在1941年被擊毀。其余的一直戰斗到了1943年初。這些戰車在第521坦克殲擊營的服役時間最長,最終在斯大林格勒與第6集團軍一同折戟。

第605坦克殲擊營值得一提。1941年3月,它被派往利比亞,并被編入第五輕型師。1941年,該營損失了13輛戰車。大部分損失發生在11月,英國發起“十字軍行動”當月。該坦克殲擊車的對手之一是英國的瑪蒂爾達坦克。在600-800米的距離上,其穿甲彈無法穿透瑪蒂爾達坦克,但造成的破片有時能對其車組乘員造成傷害。要穿透瑪蒂爾達坦克的裝甲只能使用次口徑炮彈。但炮兵總是在抱怨這種炮彈太少。

不同視角下的同一輛戰車

包括增援部隊在內,到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開始時,第605坦克殲擊營擁有11輛Panzerj?ger I。在這場戰斗中,英國人俘獲了三輛該型自走炮。其中編號為32的自走炮被移交給了美國人。這輛戰車在阿伯丁呆了很長時間。在1980年代初,它被歸還給德國,并在那里得到了修復。目前,它是世界上幸存的唯一一輛Panzerj?ger I。

與15 cm sIG 33 (mot S) auf Pz.Kpfw.I Ausf.B不同,德國第一款量產的坦克殲擊車性能非常出色。盡管存在許多缺點(主要與底盤有關),但Panzerj?ger I還是達到了軍方的預期。誠然,PzI底盤值得批評,但它并非最糟糕的。1941年夏,4.7 cm Pak(t) (Sfl) auf Fgst.Pz.Kpfw.35 R 731(f)在戰場上只堅持了兩周不到的時間便黯然退場。

一輛被廢棄的,采用Panzerj?ger I底盤的自走炮,柏林,1945年5月

最后,我們還要提一款由Panzerj?ger I改造而成的自走炮。在1945年4月的柏林戰役中,德國人使用了一輛搭載75毫米48倍徑StuK 40火炮的戰車。我們不知道是誰制造了這輛自走炮,我們只知道德國人在柏林使用過它,隨后拋棄了它。

【來源:網絡】
日期
游戲
狀態
下載
禮包

頁游測試表

日期
游戲
狀態
評分
禮包
免费观看波多野结衣高潮_午夜毛成片在线观看_私密按摩高潮熟女啪啪_色黄乱婬伦短篇小说全集